查看原文
其他

西班牙防治网络欺凌行动路径与策略探析——以“反网络欺凌项目2.0”为例

滕志妍,张珊 比较教育研究 2022-05-18
作者简介

✦ 滕志妍,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 张珊,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络欺凌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欺凌的新形式,是欺凌行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西班牙的研究者一直关切安全的社会和学校环境,致力于对网络欺凌的防治研究。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教育心理学教授迈特·加莱戈多比尔(Maite Garaigordobil)团队在2011年到2013年对巴斯克地区3026名12~18岁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1]研究发现,西班牙原有的反网络欺凌项目效果不佳,学校只是让受害者或欺凌者离开学校,没有积极有效地教育引导欺凌事件的各方当事人。为了提高学生反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意识,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迈特·加莱戈多比尔和马丁内斯·瓦尔德雷(Vanesa Martínez-Valderrey)在2014年开发了“反网络欺凌项目2.0”(CYBERPROGRAM 2.0. Programa de intervención para prevenir y reducir el ciberbullying)。经过2014年到2016年多次评估证实,[2]该项目能显著提高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促进青少年沟通、合作、移情、解决冲突等能力的发展,给青少年提供了预防和处理网络欺凌的策略,因而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行为方面成效显著,得到西班牙中小学校的广泛认可和实施。

一、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行动路径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干预计划。从其目标、内容和实施来分析,西班牙反网络欺凌有其完整的行动路径。

(一)目标:从认知导向行为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以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的一系列活动展开,围绕4个总目标进行,这些目标包括一系列具体目标(见表1)。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框架支持其实施。[3]该项目促进学生在欺凌和网络欺凌情境中角色的认知重组,通过刺激认知层面的改变,进而促进行为层面的改变。其目的主要是让受害者学会为自己辩护、保护自己,寻找老师或家长的帮助;旁观者能够对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发声,勇敢地制止不当行为;侵害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不当行为,停止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事实上,项目教授学生反欺凌知识和技能,促进了问题的良性发展。因此,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对于打破欺凌的恶性循环非常重要。

(二)内容:模块化的活动课程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通过模块化活动课程实施,这些活动课程分布在4个模块中,每个模块中包含5~15个活动课程。[4]

模块1:认知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该模块由“网络欺凌角落”“拼贴画”等5项活动课程组成,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欺凌和网络欺凌,辨别不同类型的欺凌,熟悉欺凌行为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关注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掌握初步的反欺凌知识。

模块2: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由“来自网络的秘密”“色情短信”和“虚假承诺”等5项活动课程组成,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欺凌行为对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培养学生对欺凌行为的批判性思维、强化学生对欺凌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意识。

模块3: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由“致信受害人”“回应欺凌者”“打破沉默法则”和“签订合同”等15项活动课程组成,主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角度出发,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他们提供建设性的行动指南,以应对欺凌行为。

模块4:合作教育2.0游戏模拟实践。由“计算机技术与安全”“应对欺凌和网络欺凌的策略”等5项活动课程组成,主要引导学生认知与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的欺凌行为,能够分别从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角度获得更全面的逼真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空间的使用规则,提高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准则的意识。

(三)实施:体验式社会情感能力培育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主要运用群体动力学的策略来推动整个活动课程的实施,包括游戏、小型讨论组、头脑风暴等,[5]通过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模块1到模块3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整个学年的“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实施课时为19节,一周1节,每节60分钟,授课内容为3个模块的活动课程;目的为提高学生关于欺凌行为的认识,分析欺凌行为导致的负面后果,引导学生分别从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角度出发,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6]

“反网络欺凌项目2.0”独特的优势还表现在专业的教师团队,活动课程的实施由专业的教师指导。首先,教师引导所有学生观看活动视频,简要解说活动目标和小组活动规则;之后,教师引导各组开展小组任务;最后,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讨论,以角色扮演等方式分享团队的成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游戏等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通过实施提问式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活动课程涉及各种相关主题的辩论,如攻击行为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亲社会行为对他人的正面影响等。这些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欺凌行为、受害人数,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同情心理,以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教育游戏2.0。合作教育游戏2.0是“反网络欺凌项目2.0”中的模块4,是专门为配合活动课程而设计的网络游戏。这款游戏开始于赞蒂亚市(Zanthia)的一场地震,地震开启了一个漩涡,所有玩家将进入网络空间,只有进行团队合作并正确回答问题后,所有人员才能重回现实世界。游戏设计了5个玩家角色:骷髅石匠(欺凌者)、孤独画家(受害者)、司法工程师(捍卫的旁观者)、爱笑的木匠(附和旁观者)、冷漠的水管工(冷漠旁观者)[7],通过学生的模拟扮演,获得直观有趣的体验,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认知欺凌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熟悉网络空间的使用规则,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受害者、观察者、欺凌者的角度进行真实情感体验,增加亲社会行为和同理心。

二、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行动策略分析

“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在学校环境中实施的,旨在鼓励学生在认知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基础上,分别从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反欺凌应对策略,并通过游戏强化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和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一)模块课程育人

“反网络欺凌项目2.0”包括团队合作的模块化课程和创意互动的合作性网络游戏。团队合作的模块化课程包含群体凝聚力、互相帮助、彼此信任、合作交流的亲社会行为活动。以模块1为基础,引导学生认知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概念和角色。以模块2为方向,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分别分析对受害者、欺凌者、旁观者的负面影响。例如,“来自网络的秘密”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有:辨别网络欺凌现象的行为,提高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后果分析;反思网络空间信息共享的风险;培养正确使用通信技术设备的能力;强化对受害者的同情;加强沟通、倾听、团队合作和情感表达的能力。[8]以模块3为结果,引导学生寻求合理的应对策略。例如,“打破沉默法则”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加强对受害者的同情;确定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提升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9]

创意互动的合作性游戏是对模块1到模块3的强化。游戏深化了学生掌握的反欺凌知识与网络空间的使用规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重视参与者的感情活动,特别关注受害者的情感体验。这些模块化课程既能引导学生认知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对受害者、欺凌者、旁观者的负面后果,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又能强化作为旁观者的责任,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彼此信任、沟通合作等积极的社会行为,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移情能力的发展。

(二)专业队伍支持

“反网络欺凌项目2.0”注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欺凌防治队伍,有序、系统地推动反网络欺凌的实践。“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活动基于群体动力学理论开发设计,教师以群体动力学的策略组织活动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活动课程中主要使用的策略有游戏、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辩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提出问题,引发讨论等。[10]这些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课程,还可以激发学生推理反思、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强化学生沟通倾听、共情等能力,引导学生克服偏见和思维定式。例如,教师在开展“打破沉默法则”活动课程时,首先播放一个视频“网络青少年的故事”,视频中乔(Joe)谴责了自己经历的欺凌行为。随后,每五名学生组成一组,以续写故事的形式写出结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小组记录他们的成果,在列出应对方法之后,每个小组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然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结束后,每个小组分享成果,开展辩论以寻找合理的应对策略。在辩论时,教师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反思,例如“应对网络欺凌的最有效策略是什么”“旁观者该怎么办”“旁观者保持沉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作为受害者,当别人不帮你时会怎样想”等问题。[11]项目组还开发了“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工作手册和CD,其中包括活动卡片和实施方法、开展活动所需要的视频等资料。

(三)游戏活动强化

“反网络欺凌项目2.0”将网络游戏资源与防治网络欺凌行为紧密联系,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强化对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的认知,学习网络空间的使用规则,可以提高学生对欺凌行为的关注度,为欺凌行为的治理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合作教育游戏2.0是“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总结活动课程,通常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学生能够回顾模块化活动课程中掌握的内容,以加强“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干预影响。[12]作为一款智力问答游戏,它具有以下结构特征。一是合作性。学生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在游戏中,不使用武器,没有打斗、淘汰,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平与共存”。二是建设性。这款网络游戏设计的玩家角色分别代表欺凌行为中涉及的角色,与现实世界的角色创造性地结合,引导学生加深活动课程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和能力。三是非性别歧视。这款游戏男女角色数量相同,在游戏中公平分配;玩家角色的设计无明显性别差异。

(四)政策环境保障

“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实施是在政策法案支持下进行的,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校园和睦共处”。西班牙2006年的《教育组织法》(Ley Orgánicade Educación)规定,“在和睦共处的民主原则之下,在教育中加入有关宽容和自由内容的学习,并在学习如何预防冲突的同时学习如何和平地解决冲突”[13]。同年,西班牙教育与科学部通过了《促进并改善校园和睦共处项目》(Plan para la Promoción y Mejora de la Convivencia Escolar)。2007年2月,教育与科学部和内政部联合签署了《和睦共处及改善校园安全指导项目》(Plan Director para la Convivencia y Mejora de la Seguridad Escolar)并制定了行动方针:在学校开展相关讲座及活动,由警方、专家在学校内面向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举行会谈及讲座;与教育界沟通、合作,促进校长、教学人员和家长协会与警方、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控和警方在学校周边的巡视;推动针对学生的其他举措,在青少年中展开一些互补性的活动。[14]2016年发布的《校园和睦共处战略计划》(Plan Estratégico de Convivencia Escolar)则积极谋求教育界成员的和平共处及各成员间的积极相互关系,并且能够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气氛中充分实现教育目标。该计划明确指出:“暴力、欺凌和校园冲突不再仅仅发生于传统领域,更要关注网络欺凌。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对于预防网络欺凌并不是很有效,相反,预防网络欺凌的最有效办法是让未成年人在接触网络信息时保持敏感性,遵循相关标准,同时培养他们用批判视角来看待网络上的内容。”[15]这些法规和政策为“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成效

2016年,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迈特·加莱戈多比尔等人对“反网络欺凌项目2.0”的成效进行了评估研究。评估采用随机对照前后测的方法,并在前测和后测中使用了8种评估工具,为“反网络欺凌项目2.0”提供了有效性证据,在巴斯克地区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报告中获得了好评(CEISH/112/2012)。[16]2019年,关于全球网络欺凌干预项目有效性的元分析对反网络欺凌项目进行了深度的评估,其中,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也被认为是有积极成效的。[17]

研究结果表明,“反网络欺凌项目2.0”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行为方面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第一,与对照组参与者相比,实验组参与者识别欺凌行为,分析欺凌行为的负面后果,合理应对策略能力和同情能力明显提高。[18]第二,实验组参与者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19]第三,实验组参与者团队合作、沟通倾听、互相帮助能力明显提高,自尊心较强,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显著提高。[20]研究数据反映,项目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欺凌行为和受害人数,网络欺凌行为减少约9%~15%,网络欺凌受害率减少约14%~15%。[21]

“反网络欺凌项目2.0”效果良好,一是因为其干预实施采用实证方案研究,通过群体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认知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分别从受害者、旁观者、欺凌者的角度分析欺凌行为的负面影响,鼓励学生采用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22]二是因为与其他效果良好的反欺凌项目采取了同样有效的多项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移情能力,增强了其亲社会行为,[23]增加援助行为,[24]使用建设性解决冲突的策略,[25]同时,这些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自尊,[26]增加敏感性,[27]增强对受害者的同情心,[28]减少冲突,[29]减少欺凌和网络欺凌行为[30]等。

综上所述,“反网络欺凌项目2.0”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实施防治欺凌项目非常重要;通过项目的实施,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决策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从促进社会情感的发展到改善共存再到防治欺凌和网络欺凌,这是一个系统全面的防治策略。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在减少和预防网络欺凌行为方面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效果,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成功经验。第一,学校是发展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明确的社会情感学习指导和融入社会情感能力的教学实践能有效改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负面情绪与不良行为,从而取得良好的干预、防治校园欺凌的效果。第二,科学、合理、有趣的模块化反欺凌课程体系可系统地发挥教育作用,基础型课程提高学生的反欺凌意识,实践型课程强化学生的反欺凌能力,特色型课程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增强防范意识,采取有效合理的应对策略。第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欺凌相关知识,提高处理欺凌事件的技能,能够洞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分别从受害者、欺凌者和旁观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帮助,以专业的水准将欺凌行为的伤害降到最低;教师要成为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使用的行家里手,才能有效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也才能及时发现和干预网络欺凌,收到较好的效果。第四,政府要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使学校的反欺凌教育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支持,形成分工负责又协调一致的整体性反欺凌工作系统。

注释: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XSH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Catalunya Vanguardista.‘Cyberprogram 2.0’:acoso al cyberbullying. [EB/OL]. (2014-12-20)[2019-12-10].https://www.catalunyavanguardista.com/cyberprogram-2-0-acoso-al-cyberbullying/.

[2][4][8][12]Garaigordobil M, Martínez-Valderrey V.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o Prevent Cyberbullying During Adolescence: The Cyberprogram 2.0 Program and the Cooperative Cybereduca 2.0 Videogame[J]. Front. Psychol, 2018, 9:745.

[3][7][16][22]Garaigordobil M, and Martínez-Valderrey V. Cyberprogram 2.0: impact of the program o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 violence and premeditated/impulsive aggressiveness[J]. Front. Psychology, 2016, 7:428.

[5][9][11][19]Garaigordobil M, Martínez-Valderrey V. Effect of Cyberprogram 2.0 on reducing victimization and improving social competence in adolescence[J]. Revista de Psicodidáctica, 2014, 19(2):289–305.

[6][10]Garaigordobil M, Martínez-Valderrey V. Cyberprogram 2.0. Un programa de intervención para prevenir y reducir el cyberbullying[M]. Madrid: Pirámide,2014:65-67;67-70.

[13]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CulturayDeporte. Ley Orgánica de Educación[EB/OL].(2006-05-04)[2019-10-10].https://www.boe.es/eli/es/lo/2006/05/03/2/con.

[14]M Verónica de Haro de San Mateo,Francisco Lorenzo Solá. El "Plan Director para la Convivencia y Mejoradela Seguridad Escolar" y sus Estrategias de Desarrollo en las Redes Sociales[J].Revista de Comunicación Vivat Academia,2013(123):81-93.

[15]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Cultura y Deporte. Plan Estratégico de Convivencia Escolar[EB/OL].(2016-01-22)[2019-08-23].http://www.mecd.gob.es/dam/jcr:e411c039-2274-4533-a302-23bc196d4420/plan-estrategico-convivencia-escolar.pdf.

[17][21]Gaffney H, Farringtona D P, Espelage D L, et al. Are cyberbullying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programs effective? 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al review [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9, 45:134–153.

[18]Garaigordobil M, Martínez-Valderrey V. Cyberprogram2.0: effects of the intervention on “face-to-face” bullying, cyberbullying, and empathy[J]. Psicothema, 2015(27):45–51.

[20]Garaigordobil M, Martínez-Valderrey V. The effectiveness of cyberprogram 2.0 on con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and self-esteem[J]. Adolescent Health, 2015, 57:229–234.

[23]Gini G. Bullying in Italian schools: an overview of intervention programmes [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004,25(1):106-116.

[24]Krn A, Voeten M, Little T D, et al. 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the KiVa antibullying program: grades 4-6[J]. Child Development, 2011,82(1):311–330.

[25]Bauer N S, Lozano P, Rivara F P.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in public middle schools: a controlled trial[J]. Adolescent Health,2007,40(3):266-274.

[26]Rawana S, Norwood J, Whitley J. A mixed-method evaluation of a strength-based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J].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11,26(4):283-300.

[27]Menesini E, Codecasa E, Benelli B, et al. Enhancing children’s responsibility to take action against bullying: Evaluation of a befriending intervention in Italian middle schools[J]. Aggressive Behavior, 2003,29(1):1-14.

[28]Sahin M.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iciency of empathy training program on preventing bullying in primary school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2,34(7):1325-1330.

[29]Heydenberk R A, Heydenberk W R, Tzenova V.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bully prevention: skills for school success[J]. 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 2006,24(1):55-69.

[30]Bowllan N 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school-wide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in an urban/ suburban middle school[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11,81:167–173.

往期精彩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循证实践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研究——以《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为例
“后脱欧时代”英国跨国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教育战略:全球潜力,全球增长》的分析
21世纪课程议程:背景、内涵与策略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0年5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